观《鹤唳华亭》,古代太子难当的背后,其实还是“儒法之争”

时间:2019-11-29 12:08:57人气:42418
在最近的热播剧《鹤唳华亭》中,由罗晋饰演的皇太子萧定权频频上热搜,而其上热搜的原因则让人哭笑不得:这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太子,在开播仅八集不到,竟哭了七次。雪地里哭、朝堂上哭、冠礼上哭、师
  •   皇太子萧定权少年丧母丧妹不与父亲亲近,早年的经历让他对亲情极度渴望,总是想竭力留住身边仅有的亲人。对于父亲,萧定权又敬爱又畏惧,既期望获得父亲的肯定,又害怕面对希望落空时的窘境。而齐王及其岳父中书令李柏舟屡屡制造祸端,不但迫害了萧定权身边仅有的珍视之人,还令萧定权与父亲间的隔阂日渐加深。太子老师卢世瑜曾希望清流陆英接替自己成为太子坚实后盾,没想到阴差阳错让陆英之女陆文昔与太子偶遇相知,进而暗许…

第1张图片

第1张图片

1/2
第2张图片

第2张图片

2/2

  在最近的热播剧《鹤唳华亭》中,由罗晋 饰演的皇太子萧定权(罗晋 饰)频频上热搜,而其上热搜的原因则让人哭笑不得:这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皇太子,在开播仅八集不到,竟哭了七次。

  雪地里哭、朝堂上哭、冠礼上哭、师傅走了也要哭……用当今的一句流行语来说,这位皇太子真的“太难了”。

  可能有人要问了,在真实的历史上,皇太子真有那么难当吗?答案:难,非常难。

  举几个有名的皇太子: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子扶苏、巫蛊之祸中的戾太子刘据、当了二十年太子还是被废的杨勇、死于亲兄弟手上的李建成、起兵造反的李承乾、深陷九子夺嫡的胤礽……哪一个不是血淋淋的名字?即便他们每天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但终究还是难逃被废甚至被杀的命运。

  那么,为什么古代的皇太子这么难当呢?在这些太子们被“立”与被“废”的背后究竟又藏着什么秘密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探讨——

  皇太子们是怎么“立”的

  皇太子历朝历代被奉为基业之固、社稷之本:

  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乎!——《史记

  “国不可一日无君”,皇太子不仅可以在皇帝外出或者生病时发挥“监国”的作用,而且万一皇帝意外去世,皇太子的存在就可以避免在政权交接的时候出现夺权或者政变,从而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稷的稳定。

  因此,太子危则国势危,比如秦朝的沙丘之变可以说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而杨坚之废杨勇立杨广也同样间接地把隋朝推向了深渊……

  既然皇太子如此重要,当然不会是任何皇子都能当的。

  自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朝建立后,中国历史就开启了家天下的模式,君主继承制也随之从禅让制这种公共形式变成了极端的私有制形式。

  这种私有制的本性要求君位一定要在直系亲属之间传承,再后来随着宗法制和伦理观念的成熟和完善,嫡长子继承制成了储君制度的主要形式,一直在中国传承了几千年。

  

  嫡长子继承制在封建王朝的权力交接上有以下两点好处:

  其一、嫡长子这一身份正好是血缘和伦理的交汇点,“嫡”保证了血缘的纯正,而“长”则保证了伦理上的尊贵;

  其二、通过对嫡长子继承制的确认,形成惯例,去消除宗室之间争夺君位的隐患,避免发生政变、倾覆皇权。

  可以看出,以嫡长子继承制为主要形式的储君制度在维护社稷稳定的基础上又着重强调了宗法与礼制,即皇太子“立”的三要素可以理解为:社稷、宗法、礼制。

  皇太子们又是怎样“废”的

  了解了太子是如何被确立的,我们再来聊一下太子是如何被“废”的,我们先以隋文帝杨坚的皇太子杨勇为例。

  勇颇好学,解属词赋,性宽仁和厚,率意任情,无矫饰之行。——《隋书》

  上面是史书中对这位皇太子的评价,可以看出,集荣华富贵为一身的杨同学简直就是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一代明君杨坚为什么会把他贬为庶人呢?

  

  有一年冬至,百官朝见杨勇,而杨勇也自然而然地穿着礼服接收朝拜。杨坚看到了,便问太常这是哪种礼节,太常讲到,这是只能用在帝王身上的朝见礼节,皇太子只能用“贺”,于是杨坚大怒,以杨勇违反礼制,开始宠爱益减、怀疑日升。

  后来这个杨勇继续不争气,因专宠一位妾人,又气死了自己的正妃,这已经让杨坚和独孤皇后够生气的了,再加上一直伪装得很好的杨广继续搅局,最终这位当了二十年的太子就这样被废掉了。

  

  杨勇的悲惨经过讲完了,我们来总结一下杨勇被废的原因:

  杨勇身着礼服接收朝拜,挑战了杨坚“君权至上”的权威;

  疑心日升的杨坚在杨勇和杨广之间的进行的权力制衡;

  对比其弟杨广,杨坚和独孤皇后认为他不够“贤”,优胜劣汰。

  为什么要举杨勇的例子呢?因为历来皇太子被废的原因基本上大同小异,都脱离不了这三点的范畴。

  其一、威胁皇权,由于皇太子和其背后的外戚势力都有极大的权力,所以往往会引发皇帝忌惮,形成冲突,从而导致被废或被杀。典型的,上文提到的历史上第一位皇太子扶苏正是因为反对“坑儒”一事,触碰了秦始皇的逆鳞,而被放逐边疆;另外,还有戾太子刘据之死,也和其背后的卫家势力有很大的关系。

  

  其二、权力制衡,皇帝们为了不让皇太子和其背后的势力过于强大,往往会采取权力制衡的方式去打压太子。这里最典型的就是康熙时期的“九子夺嫡”了,皇太子胤礽在夺嫡旋涡中两立两废,最终晚景凄凉、郁郁而终。

  

  其三、优胜劣汰,嫡长子继承制的最大缺陷就是忽略了“合适性”,所以当嫡长子不够优秀的时候,也就是悲剧开始的时候。这里最典型的当属唐太宗的皇太子李承乾了,李承乾有腿疾,不利于行,另外对父亲阳奉阴违、对师长劝勉不耐,典型的纨绔子弟,因此唐太宗更宠爱四子李泰。结果李承乾恼羞成怒,试图走李世民的老路,起兵造反,结果兵败被废、流放边境。

  

  所以,总结,太子“废”的三要素:威胁皇权、权力制衡、优胜劣汰。

  隐藏在“立”与“废”背后的“儒法之争”

  一、隐藏在“立”背后的儒家思想

  上文总结了皇太子“立”的三要素:社稷、宗法、礼制,而这三点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社稷:孟子曾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所以在儒家思想中,百姓和社稷是高于君主的,而太子之“立”关乎社稷,因此,对于太子的强调其实就是对“社稷”的强调,也就是对儒家思想的强调。

  宗法:孔子曾感叹,“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儒家文化是起源于周文化的,而周文化是以宗法制为基础的。宗法制的特点是按照血缘关系分配国家权力的,宗族先于国家,所以皇太子是先为子而后为臣。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因此,对太子的强调就是对宗法制的强调,也就是对儒家思想的强调。

  

  礼制:孔子的一生都在倡导“克己复礼”,这里的“礼”即西周的“礼制”,礼制的作用在于对身份的划分和对社会规范的制定,最终形成等级制度。即使太子犯了错,鉴于他的等级和身份,也是可以用“礼”去原谅并用“德”去教化的。因此,对皇太子身份的强调,就是对“礼制”的强调,同样的,也就是对儒家思想的强调。

  二、隐藏在“废”背后的法家思想

  了解了隐藏在太子“立”背后的儒家思想,我们继续来看隐藏在“废”背后的法家思想。前文提到太子“废”的三要素:威胁皇权、权力制衡、优胜劣汰,正是法家的核心内容“势、术、法”的体现。

  

  威胁皇权:法家所强调的“势”,即君王手中的权势,法家历来推崇君权至上,君权不容挑战、不容威胁。在法家看来,皇太子先为臣,再为子,一切威胁到至尊皇权的都可以被清除掉。

  权力制衡:法家思想中的“术”即是权术,权术的核心在于“制衡”。各方势力相互牵制,才不会导致权力膨胀,威胁皇权。

  优胜劣汰:“优胜劣汰”即为“法”,法家倡导“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即使是贵如皇太子,在不合适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被淘汰。

  三、“立”与“废”的斗争,其实是“儒”与“法”的斗争

  通过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其实太子的从“立”到“废”,其实就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斗争的过程,总结如下:

  社稷重要VS君权重要;

  太子先为子VS太子先为臣;

  独享特权VS优胜劣汰。

  读史有感

  曾经有人对古代的皇帝们做了如下统计:秦汉26位皇帝,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仅有西汉3人,东汉1人;两宋的18位皇帝仅有3位是嫡长子;明代16位皇帝,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则有5人;到了清朝,12位皇帝,更是一位嫡长子的身份都没有。可见,历朝历代,以嫡长子身份继承帝位的皇帝,所占比例并不高,其中不乏诸多被废或者被杀的。

  我们在同情这些皇太子悲惨遭遇的同时,更应该要去注意到背后的“儒法之争”。以上的现象表明,在这场以“太子之位”为舞台的斗争中,法家思想是取得碾压性胜利的。然而我们知道,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都是极力宣传儒家思想的,这就说明,儒家思想其实只是披在法家思想身外的一身“羊皮”,历朝历代的封建统治者其实都只是一头“披着羊皮的狼”罢了。

本文系剧情吧原创,未经许可请勿转载!转载许可

上一篇:《鹤唳华亭》皇帝一箭三雕,谁都不相信,太子还不如自己跟班机敏下一篇:不科学!坏人咋能这么帅?《河山》惊现“最帅”汉奸叶贤之

相关资讯

热门文章

首页

电视剧

返回顶部

电影

APP下载